▲台灣就業市場嚴峻,許多碩、博士面臨失業窘境。
苦熬7年讀完博士,卻換來失業的惶恐。70年次、剛拿到文學博士的珮君(化名),臉上完全看不到取得學位的喜悅,1年前就開始投履歷的她,至今仍未獲得全職工作,「只是想找份安身立命的工作,希望薪水能有3萬5。」
在台灣,學歷高,不代表就業機會多。由主計總處資料可得知,2016年5月,國內碩博士學歷者,失業率為2.92%,失業人數約2萬6,000人,較2015年同期增加2,000人左右,顯示高學歷失業的情況,仍持續惡化。
「讀大學時,很崇拜教授,覺得他們社會地位高、薪水高,又有寒暑假,根本是人生勝利組。」嚮往教授工作的珮君,在美國取得碩士學位後,返台進入某國立大學,擔任行政職員,之後順利考上私校博士班,並在博三那年,辭去工作,成為全職學生。
當時,她根本沒想過,自己會因失業而煩惱、害怕。
攻讀博士期間,珮君就隱約覺得,高學歷不利求職,畢業前1年,她積極投履歷,從台灣一路投到國外,爭取在大學任教或擔任研究員的機會,卻始終無法如願,只好先當英文家教,靠微薄薪資度日。
花7年時間讀完博士,珮君背負超過新台幣40萬元的學貸,說到這裡,她語氣難掩焦慮,「萬一找不到工作就完了!」
台灣沒機會,就去對岸發展。65年次、已取得國立大學博士候選人資格的成濱(化名)說,「我有3、4個學長姊去大陸」,台灣博士就業情況很糟,多半只能當1年1聘的專案教師,「那很煎熬,要熬很久,才有機會等到全職的缺。」
在少子化趨勢下,台灣許多大學面臨經營危機。成濱表示,自己有個親戚在南部的科技大學擔任副教授,但8月就要赴中國大陸發展,「招不到學生,系被裁了,要嘛去對岸的學校,要嘛就被裁員。」
尚未找到工作的成濱,目前在家當「全職奶爸」帶小孩,偶爾兼差,對於求職不易的窘境,他僅說,「不能全怪學校,大學本來就有做學問的目標,如果要走實務,就不要讀博士班。」
▲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認為,台灣博士畢業生,確實有就業困難的情形。
博士失業的情形,政府注意到了?時間回到2016年6月13日,場景是立法院經濟委員會,民進黨立委蘇治芬在質詢國發會主委陳添枝時問,台灣每年產出約4,000名博士,其中能進入學術界工作的,僅1成左右,其餘只好去對岸找教職,領低於新台幣3萬元的月薪,有這回事?
對此,陳添枝回答,「沒聽說有這麼低的薪水,但博士就業困難是事實。」
一個連博士都失業的國家,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認為,產業結構沒改變,是關鍵因素。
採訪當天,邱俊榮剛結束1場博士論文口試,當記者問到台灣博士「西進」大陸的情形時,邱俊榮立刻說,「剛剛那位(通過口試的博士生)也要去。」
邱俊榮分析,當初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來臨,各大學廣設碩士班、博士班,但台灣企業強調低成本生產,產業沒升級,就不會有高階人才需求,薪資不可能成長,僅夠溫飽,在這種情況下,民眾素質也無法提升,「飯都吃不飽,你會去看文學、藝術?」
邱俊榮批評,教育部的官員,總是關在冷氣房裡做決策,只要學校條件符合,就可辦博士班,很少考慮市場供需,結果製造太多博士,業界需求也沒跟上,導致博士失業、人才外流。
邱俊榮舉例,歐洲許多博物館,很需要文史哲方面的高學歷人才,反觀台灣,只有理工系所畢業生,相對容易找工作,文史哲人才卻失業,「一個國家不該沒有人讀文學、哲學博士,這不改變,台灣會變成又窮又沒氣質的國家!」
▼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認為,產業結構不改變,台灣博士失業情況恐難改善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